贴壁形态向来被认为是非浸润的形态模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贴壁形态不一定代表相同的生物学行为。如上图所示,外周的细线条为正常肺泡壁组织。靠里的粗线条代表贴壁型分布的癌组织。最中间的蓝色区域为浸润区域。
我们一般认为,从肺的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到原位腺癌,原位腺癌中出现微小浸润灶,浸润灶再扩大形成浸润性腺癌。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许多病例每个时间点严格地观察总结而成。我们只是从随访的影像学中实性区增大,磨玻璃影随之变化,再结合病理所见推测出来。所以贴壁区域的进一步内在分析会进一步促进理解。
前体型贴壁与外生型贴壁的指标差异在年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提出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组学证据,证明部分浸润性腺癌的原位生长包括两种不同的肿瘤生长模式(总结如表4)。第一种是一种前体状态,从生物学角度讲,这是在获得侵袭潜力之前的原位贴壁形态,因为它的内里出现了侵袭性成分,在本研究中被指定为C1肿瘤。这与其他癌症的侵袭前病变非常相似,如皮肤鲍文氏病或结肠腺瘤。第二个是晚期恶性肿瘤的高级别副产物,机会性地生长在肺泡表面,我们称之为C2病变。这种高级别浸润性癌向附近的肺泡壁上皮表面“爬行”,是一种常见于浸润性癌(包括结直肠癌、鳞癌和乳腺癌)外围的现象。
我曾经在一个评论里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唐代中的藩镇中,扩充兵马是一种图谋不轨的行为(贴壁),那么安史举旗就是这个贴壁行为中的浸润行为。那么安史成功后派遣细作去邻国图谋不轨就是一个外生贴壁的行为。
我们知道,在前体型贴壁形态为主的腺癌中,贴壁成分多,浸润灶最大径小,这类病人的五年无复发率大于98%。而外生贴壁的行为往往其浸润性成分中有高级别成分。在PETCT中那些对应的毛玻璃样的区域显示的代谢活性更高,在病理下增殖指数往往大于10%。因此区分这二类贴壁有现实的意义。
按照第八版AJCC的说法,TNM分期中的T只计算浸润灶的最大径,不计算贴壁成分的所占的大小。那么未来的分期中可能会区别对待。这种外生型贴壁是一种潜在的侵袭行为,它们可能也要计入大小之中。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粘液型贴壁方式在粘液性腺癌中非常常见,那些非连续性的多灶贴壁视为外生型贴壁更妥当。可能,也许,粘液性腺癌没有贴壁形态。少部分的非粘液性腺癌一开始也可能没有贴壁形态,直接形成浸润态,然后生长出外生贴壁,再把这些外生贴壁转化为浸润态。待验证。
参考文献
Insitugrowthinearlylungadenocarcinomamayrepresentprecursorgrowthorinvasivecloneoutgrowth—aclinicallyrelevantdisti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