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国小伙爱上哈萨克女孩 儿子55年后跨国寻母
核心提示:习近平主席9月7日中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讲了两个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希望中哈人民友谊长存、亲如手足。瓦莲金娜母子重逢主持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当中还讲述了瓦莲金娜母子重逢的故事。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一位在*工作的中国小伙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哈斯克斯坦姑娘瓦莲金娜,两人相爱并结婚生子,最后因为种种的原因,瓦莲金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所生的孩子黎远康长大之后一直在跨国寻找自己的母亲,2009年,黎远康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半个世纪的寻找和重逢也是中哈人民友好的见证。解说:55年的痛苦等待都是为了这个瞬间。寻亲开始于2009年10月,本台俄语频道收到两封寻亲的来信,一封来自哈萨克斯坦,寄信人是瓦莲金娜,另一封来自河南,寄信人是黎远康,信的内容惊人的相符,前往河南试图挖掘故事的原貌。从黎远康口中我们得知,1954年黎远康的母亲带着他从沈阳出发来到位于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妈妈当时说要带他回到自己的家乡苏联,但是由于家庭原因,黎远康最终跟父亲留在了中国,与母亲有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离。黎远康:我的印象是1954年,从沈阳出发的时候坐的是客车,中途就换成闷罐车,俄语叫Braoh,所以我上了车以后因为一直没有见到父亲的身影,我就一直在闹,这个时候我母亲给我了一块表,这块表可能是一块旧表,就是已经可以当玩具的表,我当时也很高兴,后盖也打开了,看到里头亮晶晶的齿轮,然后又给了我一个小马车,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满洲里。解说:一块旧手表、一个玩具小马车对于黎远康来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让这再普通不过的玩具变成了他珍藏一生的美好回忆。黎远康:我想让母亲知道,我过得比她想象的要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我母亲身体健康,过着幸福的生活。解说:核实信息后,确定了瓦莲金娜就是黎远康要找的人,2009年这对离别了半个世纪的母子终于重逢了。55年的等待结束了,之后黎远康和母亲一起去了哈萨克斯坦,和那里的家人相认并团聚,2010年夏天,他又带母亲和姐姐到中国旅游,瓦莲金娜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瓦莲金娜:我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办的这个节目,让我与儿子相见,而且让我了解到中国发展多么快,最后谢谢所有人。解说:离别的火车已开往岁月深处,团聚的脚步正匆匆赶来,就像但丁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鲁斯兰:想用我的血来帮助人主持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讲述了有关中哈友谊的几个感人故事,其中包括了海南大学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的故事。鲁斯兰用他自己特别的方式延续着中哈两国的友谊,从2009年鲁斯兰来到海南后参加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捐献的是稀缺的O型RH阴性血,本台也采访到了这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解说:鲁斯兰的中文名字叫蓝天,第一次见面约在了海南大学留学生宿舍楼前,刚见面他就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调皮着冲着镜头打招呼。:16岁就过来了。蓝天(哈萨克斯坦留学生Ruslan):对,我就是特别喜欢中国的生活,所以来到这边读书,不是北京,不是上海,就是来到海南,因为是海南的天气好,怎么说,就是空气特别好,而且环境好多树,特别好看的一个地方。解说:蓝天是个90后小伙子,16岁就来到了中国,先在海南大学学习了两年汉语,然后就读工商管理专业,现在是大学三年级,在海南生活了五年,他已经完全融入的这里的生活。蓝天:比如现在的中国我觉得特别好,我觉得特别好,就是很放松很安全,我觉得这些同学还有他们都是很开放,就是你说话的时候他很了解,就是比如说不认识你,我会过来问你东西,你直接跟朋友一样的给我回答,这个我特别喜欢。解说:说起献血的事,蓝天觉得这件事很平凡,他第一次就是看到校园里有流动献血车,然后就加入到了献血者的队伍中。蓝天:我说妈妈昨天我献血了,她说你为什么想到那样做?我说我就是想帮助人,可能我的血可能有用的,可以用的,所以可能我觉得没问题,如果用了我的血(病人)就没问题了,(妈妈说)这是好事,我们(当)学生的时候也是做了那样的(事)。解说:从那以后,蓝天就一直在海南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胡婷(海南省血液中心护士):然后从此就知道他是阴性的,之后医院要是有用这个O型阴性血的话,我们每次打电话给他,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解说:不仅是蓝天,学校里的中国朋友们也受到他的感染,纷纷参与到无偿献血中。王胜伟(Ruslan的同学):作为一个留学生,一个外国人他献血,我也感觉很受震撼的,所以说就跟着去了。解说:除了乐于助人,蓝天还喜欢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和旅游,在留学期间,他游览了中国的很多地方,再过两年蓝天将完成他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对于未来的打算他说他也可能会选择留下来。蓝天:如果在这里找到工作的话比较好,我觉得这里留下来比较好,因为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