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乳腺囊性增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点评基因突变标签有望用于骨髓增生 [复制链接]

1#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当间变克隆逐渐恶变并获得增殖优势时,疾病就向白血病阶段发展。但大多数MDS患者在进展至白血病之前就因各种与骨髓异常造血有关的并发症死亡。

有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除具有畸形白血病的基本诊断条件外,还残留有较明显的造血的“痕迹”,此改变亦在红细胞系统最为明显。红细胞系统在急性白血病早期仍呈活跃的无效造血状态,因而骨髓中各期红细胞仍占一定比例,其比例与所转化的白血病类型有关。


  据MIC协作组的资料,大约2%的MDS最终会转化为AL,转白率为22%和17%。


  影响MDS转白的因素包括FAB分型、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低,染色体核型异常等方面。


  1.据研究表明年龄≤40岁、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影响MDS转白的因素。


  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类型主要是AML,且以M2、M4和M5,为主。同原发性AML相似,贫血和发热也是postMDS-AML主要临床表现。


  2.postMDS-AML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是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表现不常见。


  只有23.81%的患者白细胞增高,71.43%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易见原始细胞,且比例较高,提示我们不要单纯以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增高来判断MDS是否已向AL转化,应强调白细胞分类并及时做骨髓穿刺涂片,以免延误诊治。


  3.66.67%有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甚至粒细胞缺乏,并伴有粒细胞功能受损。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2#
基因突变标签有望用于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型诊断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包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BCR-ABL-、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MDS/MPN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和血细胞增多(MDS/MPN-RS-T)和MDS/MPN、以及不能分型(MDS/MPN-U)五个亚型[1]。WHO()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和血液学特征,且需除外MDS和MPN诊断。尽管此前对MDS/MPN肿瘤各亚型的基因突变特征有报道[2-4],但由于均为小系列研究,因此,对基因突变是否可以用于MDS/MPN肿瘤的分型诊断尚无结论。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WGS)通过迄今最大系列(共例,其中CMML例、aCML71例、MDS/MPN-RS-T71例、MDS/MPN-U例)成人MDS/MPN肿瘤基因突变进行了全景解析,在基因突变与疾病血液和临床特征、MDS/MPN肿瘤各亚型克隆构型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MDS/MPN肿瘤各亚型的分子标签:CMML包括TET2/TET2、TET2/SRSF2、RUNX1/SRSF2突变组合,aCML包括ASXL1/SETBP1、SETBP1/SRSF2、ASXL1/EZH2和RUNX1/EZH2突变组合,MDS/MPN-RS-T包括SF3B1、DNMT3a/SF3B1、SF3B1/JAK2和DNMT3a/JAK2突变组合。按这些分子标签可将MDS/MPN-U分为CMML-like、ACML-like、MDS/MPN-RS-T-like、TP53和其他5个不同类型。作者认为这些分子标签今后可用于MDS/MPN肿瘤亚型的鉴别诊断。本研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提示在于:1)有望将MDS/MPN肿瘤的分型诊断从基于血液和临床特征推进到血液-临床-分子模式。针对于各种基因突变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已陆续进入临床试验或已经上市,该分型诊断模式将更有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2)NGS应列入疑似MDS/MPN肿瘤的诊断检查常规,基因突变检测组套应至少包括TET2、DNMT3a、ASXL1、SRSF2、EZH2、SF3B1、RUNX1、TP53、SETBP1和JAK2等。3)基因组学血液系统肿瘤分型[5]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值得引起高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